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10月10日 星期

网红玩具的边界在哪里?


新闻回顾 文具店一天卖出上百把,网店销量超10万……最近,一款热门玩具“萝卜刀”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大火。多家媒体报道,“萝卜刀”长相虽钝却能戳破水果,用力可刺穿矿泉水瓶,攻击性动作易诱发孩子暴力倾向。因存在安全隐患,很多学校禁止“萝卜刀”进校园。而一些网友认为,“萝卜刀”的伤害性不及圆规、铅笔,无需大惊小怪。

“萝卜刀”的隐患需正视

□李 平

“萝卜刀”多由3D打印塑料制成,外形鲜艳,状如萝卜。虽名字里带“刀”,但实际只是模仿刀具外形,前端是钝角,平时藏在刀身里,借助自身重力实现刀体滑动,咔嗒一甩便能“出鞘”。

“萝卜刀”之所以一下子风靡开来,离不开短视频平台的推波助澜。在一些网站推送的短视频中,展现了“萝卜刀”的捅、刺属性,炫酷的画面、娴熟的技法,刺激着孩子们的购买欲。

自这款玩具面市以来,厂家及营销商嗅到商机,短视频网站获得流量,各地的小卖部加紧跟进,集体促成“萝卜刀”成为学生的新宠。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姑且不论它作为玩具本身是否合格,在推广中大肆宣传用其“刀人”“噶腰子”“杀杀杀”等,确实可能诱导暴力倾向。在孩子的世界里,如不加以引导,玩起“萝卜刀”是没有边界也没有轻重的。当各种渲染捅、刺动作的音视频,借助一种玩具,无节制地呈现在孩子的面前,是否合适?近年来,未成年人故意伤害案件等时有发生,学生热衷于玩“萝卜刀”,把捅、刺当时尚,久而久之,很难说不会诱发更多的校园霸凌事件。

当然,正视网红玩具的潜在风险,不是说要“一刀切”地将孩子们喜欢的玩具一禁了事。近年来,流行一时的咕卡、纳米胶、安静书等玩具,藏着孩子们的天真与欢笑,承载着他们特有的小心思、小情绪,凝聚着他们这一代人的童年集体记忆。究其根本,是要做好管理与引导,避免孩子遭受不良影响,而不是让孩子与玩具完全隔离开来。

商家营销不能没有底线

□陆玄同

“萝卜刀”对于孩子来说,只是个玩具,家长们大可不必担忧,真正值得警惕的是商家的营销套路。

其实,“萝卜刀”这类网红玩具,作为链接同学间友谊的纽带,其本身不具危害性,它的潜藏危害,在于商家把它包装成了“解压神器”。

原本一个单纯的玩具,却被一些商家和直播博主的营销话术带偏了。我们在电商平台检索“萝卜刀”,不少商家在产品介绍页面中标注“解压玩具”“减压神器”等词语,一些商家在宣传视频中,充斥着“我刀了你”“我看谁敢不听话”等话术,更有甚者,直接将这些字眼当成卖点印在包装上。如此一来,孩子们便以此为乐,即便拿它做出攻击性动作,也被“合理化”了。很多人因此担忧,孩子们热衷于玩“萝卜刀”,可能会激发暴力倾向。

不管什么玩具,为孩子们的童年增添欢乐是第一位的,至于那些“解压”话术,不过是商家的营销套路。孩子是单纯的,但商家各有各的盘算。虽然一把“萝卜刀”价格并不贵,但通过花式营销、情绪渲染,加剧孩子间的攀比,其销量也是非常可观。

玩具面向广大儿童,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不能只为了赚钱。玩具的设计者、生产者和销售者需要为此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监管部门也应当加强监管,保证进入市场的玩具是让人放心的。

近年来,儿童网红玩具层出不穷,质量问题也屡屡引人担忧。面对网红玩具的风靡,市场监管漏洞应当及时补上。网红玩具一旦被发现不合规,宣传中一旦出现诱导不当行为的文字时,必须严惩不贷。同时,家长们也要提升辨识能力,在帮助孩子选玩具时多做点功课,避免孩子为劣质玩具所伤。

堵不如疏

□丁慎毅

“萝卜刀”能火起来,就像之前的“恶搞玩具”“奥特曼卡牌”等网红玩具一样,在于它们具有儿童群体中的“社交货币”属性。儿童的社交关乎他们的自我存在感、群体价值认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等。只要有需求,必然就有市场。

“萝卜刀”在设计上,其形象加入了玩偶元素,刀柄部分设计了多个插槽,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创意组合不同的刀片,变幻出各种形状和功能的刀具,借助自身重力实现刀体滑动。在宣传上,有“亮出我的‘萝卜刀’,一击制敌”这样的广告语,这很容易被孩子们当作“社交货币”。

对于像“萝卜刀”这样的网红玩具,堵是堵不住的,只能通过加强教育,进行疏导。平时,家长要教会孩子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共情,学会换位思考。如果孩子从小懂得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就不会出现相互之间没有边界地戳来砍去这一不文明现象。同时,要引导他们正确地评估风险,培养他们独立对抗风险的能力。

中小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想象力十分丰富,学校可加强创新教育,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可以给学生更多选择权,发展学生更多的特长,让他们尽可能少地在网红玩具上耗费时间。

其实,每一种网红玩具的流行,背后都有其原因。中小学生自控能力差,易受诱导,学业压力逐渐增大,家长和教师要注重采取多种方式给孩子纾解压力。不然,即便没有了“萝卜刀”,也会有其他的替代品。比如此前孩子们喜欢盘手串,是因为盘手串有助于释放压力;现在他们之所以喜欢玩“萝卜刀”,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将其当成了“解压神器”。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