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青松
10月23日,有网友发文称某市一中学教师在批改作业时给学生写下评语:“全班最差,你是孤儿吗?没人管吗?”此事引起了热议,央广网客户端评价:恶言贬损,伤害学生。
同“望子成龙”是无数家长的心愿一样,“恨铁不成钢”也是教师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用“全班最差的”这类话术来贬损学生的教师,其出发点应该是希望学生能“知耻而奋进”,能发愤图强。但是,面对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这样的语言暴力往往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和难以愈合的创伤。别说是学生了,哪怕是成年人,也很少能将别人的语言暴力转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如今,体罚学生的现象日益减少,但像这样的语言暴力并不少见。作为一名在教育一线工作了20余年的老教师,我完全理解教师在面对某些经过反复教育仍然没有什么改变的学生时,那种无奈、焦急甚至是愤怒的心情,但任何时候,“为了你好”不能成为教师肆意贬损学生的借口。言伤灵魂,教师对学生的批评一定要“口下留情”。
那么,面对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们如何在不伤害其情感的前提下,用恰当的方式与其沟通,实施教育呢?
首先,与学生谈话时,必须客观具体地描述学生存在的问题。要尽量避免用“全班最差”这种笼统的词,而是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在陈述事实的同时,也要亮明自己的态度。
其次,与学生谈话时要乐于倾听,听学生讲他反复犯错误的原因。如果学生保持沉默而不愿意讲述,教师可以讲讲自己的看法。
无论是学生主动陈述,还是教师的追问,都是在引导学生分析其犯错误的原因,帮助他们深入反省自己的行为,以便接下来找寻改正错误的方法。这个过程也能帮助教师自己理性冷静地看待眼前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出现“口不择言”的情况。
当然,有时候并非一次谈话就能见效的——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耐心。但只有客观和理性,才能在不激化矛盾的前提下,帮助学生一点点进步。我始终认为,师生之间仅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爱的智慧。只有用智慧的方式去表达爱,才能让爱更持久,让教师和学生都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