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斌
正值体测前夕,记者观察到,不少家长为孩子报了针对体测项目的培训班。小区、公园、体育场,无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都能看见孩子们跟着教练锻炼的身影。体测培训班为何这么火?花钱报体测培训班是否有必要?(据10月24日《光明日报》)
平时不锻炼,临时抱佛脚,为了应付体测,家长花钱给孩子报培训班,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弊大于利。从短期来看,通过强化训练,确实可以提高体测成绩,帮助孩子过体测关,但持续性的高强度运动未必适合孩子,可能会因骤然增加身体负荷,影响孩子健康。从长期看,提升孩子体质的最佳方法,乃是淡化体测培训,引导孩子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通过日积月累,逐渐改善自身体质。
近年来,中小学生体质普遍下滑,且年级越高体质越差,引发社会各界的担忧。学生体测不合格、上体育课晕倒等事件时有发生。教育部门相继出台举措,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持续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体育科目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等,引导学生和家长重视体育成绩,加强体育锻炼,以逐步改善体质。
但现实中仍有一些学校存在挤占体育课、缺乏课间活动等情况,导致相关政策难以落地。一些家长也未能及时转变思维,依然过于看重孩子的文化课学习而忽视体育锻炼,等到要体测了才紧张起来,不惜花重金找教练突击,只求过关完事。
平时在体育锻炼上“欠债”太多,需要在考前拼命“还债”,短时间内过度锻炼,就跟暴饮暴食一样,对孩子健康有害,也违背了体测的初衷。体育锻炼与学习并不冲突,有研究证实,大脑连续工作两个小时,通过主动锻炼,5分钟就能恢复人体植物神经系统的紧张度和平衡性,极大缩短恢复时间、提高效率。
显然,突击训练应付体测不宜倡导,家长不要盲目跟风报班,要从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摒弃急功近利的做法,坚持长期主义,鼓励和引导孩子加强体育锻炼,养成坚持运动的好习惯。